手机印联传媒–快印营销

微信“朋友圈”变身成为商场搏击的“新阵地”

时间:2014-08-06 11:58:06来源:印联传媒

  【印联传媒网讯】时下,随着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微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也在不知不觉中迅速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看新闻、语音聊天等传统功能之外,无孔不入的商家们也从这款看似简便的通讯工具中嗅到了浓浓的商机,“微信营销”,这一较为新潮的商业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定位于和亲朋好友一道分享喜怒哀乐的微信“朋友圈”也摇身一变,成了商场搏击的“新阵地”。

 


 

  “朋友圈”化身“生意圈”

  “一开始在微信上做生意,就是看中了这个平台的便利,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再加上免费申请的微信账号,便可以轻松入行。”有着多年化妆品代理经验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成为一名“微信营销员”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前些年经营过实体店,我手中有不少老客户的资料,现在只要将厂家发给我的货物照片复制到朋友圈里,就会有人主动联系我。”省去了店面租赁、雇员工资等相关费用,刘女士现在的买卖算得上红红火火。

  与专职从事“微信营销”的刘女士不同,赵先生在市区鼓楼东大街上经营着一家服装店,现如今,他和妻子也分别在各自的微信朋友圈里为自家的商品做起了广告。“现在只要一上新货或者换季打折,我便会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里。”赵先生告诉记者,这么做的目的除了拓展客源,也能稍微缓解一下电子商务对于实体店的冲击,“至于生意是不是比以往好些,这真的不好说,做一段时间再看吧。”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微信营销”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向刘女士这样纯粹依托微信发布商品图片,交易和付款方式由买卖双方协商完成。再就是向赵先生一般将微信作为商品展示平台,最终目的还是要将消费者吸引到自家的实体店或者电子商铺中。

  朋友“圈”钱不胜其扰

  几个月之前,市民韩女士在朋友圈里看到“闺蜜”发来挎包图片,感觉非常不错,基于信任,顺手便买了一个,没想到货品到手后与之前的图片根本不符,一个电话打过去,才明白原来朋友是直接从厂商拿货,根本不知道商品的质量如何。碍于多年的友情,韩女士打消了退货的念头,“有了这次教训,现在我根本不通过微信买东西,”回忆起这次不愉快的购物经历,韩女士有些无可奈何,也不由自主地对微信营销产生了心理排斥。

  和韩女士一样,许多微信用户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现了一些突然冒出的生意人。

  “我的朋友圈现在就像个大卖场,好友们总是频频晒出这样那样的商品信息,而且一发就是一大堆,每天都有很多图片,每月的流量根本不够看。”市民小朱向记者抱怨,此言非虚,打开小朱的微信朋友圈,各种商品信息一股脑地涌了出来——有代购面膜的,有推销服装的,甚至还有为电子产品做广告的……“朋友圈里都是熟人,发这些五花八门的广告让人有点不舒服。”小朱的观点代表了部分微信用户的心声,原本私密的朋友圈被这些无孔不入的微信营销搞的有点不伦不类。

  “微信”购物,提高警惕

  “利用微信做买卖门槛其实很低,好友添加也没有实行实名制。如果真有居心不良的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受到损失的还是消费者。”山西师达律师事务所张律师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在微信朋友圈里做生意的卖家都没有进行正规的工商登记,其销售方式主要是利用朋友推荐,通过展示货品来吸引圈里的朋友。“微信朋友圈销售平台,主要是靠朋友口口相传进行交易,大部分是代购,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凭据,因此在法律监管上存在一定难度。”山西师达律师事务所张律师向记者表示,微信上的卖家大多属于代购。而买家则因为是从朋友那里买的东西,即使吃亏上当,也不会依靠传统的维权渠道来保障利益。

  张律师提醒广大消费者,如果遇到微信营销,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即便是朋友间的交易,也要谨慎为先,在交易之前要对卖家的销售信息及时进行核实。除此之外,与网上购物类似,购买商品时的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最好能保存下来,作为事后为自己维权的法律武器。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印联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