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网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期望也相应提升。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实现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期望创造了条件。而数字印刷则定位在短版甚至极短版的按需生产和服务上,特点是印量越小,成本越低;当前和今后一个漫长的阶段,印刷市场的需求趋势是印刷产品品种多(多样化)、印量小(短版化)。
数字印刷之所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因为它具有比传统印刷特有的优势。传统印刷定位在大众化生产和服务市场上,特点是印量越大,成本越低;而数字印刷则定位在短版甚至极短版的按需生产和服务上,特点是印量越小,成本越低;当前和今后一个漫长的阶段,印刷市场的需求趋势是印刷产品品种多(多样化)、印量小(短版化)。对于此类产品需求,数字印刷可以顺利地实现1本起印或1张起印,印刷成本也大大低于传统印刷。数字印刷的短版成本低就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价格决定市场理论的体现。
数字印刷采用的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从信息传递到直接制版,再到数字印刷乃至快速装订,大大减少了产品制作的时间,将传统印刷对印制周期越来越短的烦恼轻而易举地予以解决,它可以短到几个小时,甚至立等即取。这对当前快节奏的市场经济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因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决胜点不再是小鱼吃大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期望也相应提升。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实现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期望创造了条件。目前,出版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网络图书、网络游戏、网络杂志、手机出版物、手机阅读器等领域的业务模式逐渐清晰;以电子为载体的数字出版也提上日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数字出版产值迅速增长:2008年数字出版总产值为530亿元,而2009年为750亿元,同比增长了42%,超过了传统出版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数字出版继续快速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在《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数字出版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把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作为重点,促进出版产业的转型。数字出版的这块大蛋糕中也有以纸质为载体的数字出版,这就为数字印刷提供了拓展市场的基础。可以说,今后更大份额的图书印刷将转向数字印刷平台,数字印刷总印量将呈现稳定持续的增长势头。
可变数据印刷也是数字印刷的一种形式,前景广阔。近年来,物联网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物联网产业及其核心技术之一RFID(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增长潜力巨大。据国际知名RFID市场调查咨询公司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RFID市场总额将达到56.3亿美元,比2009年的50.3亿美元再有提升。其中用于卡片、票据、护照、药物等领域的RFID占64%。另据有关资料显示:自国家药品监管局和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宣布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码以来,全国4000家制药厂中的3000家(含307种基本药物)需实施电子监管码,每年需300亿平方米的标签需要喷码。此外,有些酒类、食品、化肥、种子和饮用水等产品也开始使用电子监管码。截至2010年10月底,实施电子监管码的备案企业已达1121家,赋码上市94.25亿件。未来的RFID门票将成为一种主流应用,覆盖展会、演出、旅游区门票、交通运输车票等多种领域和行业。凡此种种,无疑给标签印刷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未来3年的增长率可达15%。数字印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协作。在政策方面,发展数字印刷已列为《振兴文化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重点拓展的领域。
总之,数字印刷作为高新技术,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定的扶持。新闻出版总署于2011年1月11日印发了《数字印刷管理办法》,并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是经历4年多调研后制定出来的,是在全球数字化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印刷产品和服务需求便利性、差异性、多样性的要求下诞生的规范性文件。它将有助于我国印刷业的转型升级;规范数字印刷企业的经营活动,一批数字印刷企业将获“身份证”,名正言顺地开展各种数字印刷业务。数字印刷市场将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发展数字印刷需要设备、器材供应商的配合与支持。许多设备、器材生产企业早已运筹帷幄,研制开发出相应的设备和器材,并不断完善和改进,提升性能和水平,供应市场。他们还以完善有序的营销体系和客户信息网络,满足印企的实际应用需求,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为印企拓展数字印刷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本文编辑/印联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