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网讯】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又将有一批能zuo的企业要被集体翻出来接受拷问了。在这约定俗成的“打假日”,艺术的假,归不归它来打?艺术品复制算不算呢?
“艺术品复制” 作为一种艺术衍生品,从其诞生之日起,便陷入各界人士的争议之中,不少人仅从字面理解,认为艺术品复制就是假画或赝品。
我们必须为它正名!“艺术品复制”利用高科技手段、顶尖印艺技术,能基本还原原作的风格样式,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精髓。其实仿品本身并没有罪,真正有罪的是利用仿品以假充真的人。不同于艺术赝品的虚假天价,艺术品复制往往有着合理的价位,让艺术爱好者和普通百姓都能任性地消费。
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生前曾说过,“绘画经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后,原作多已损坏,至少色彩灰暗,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风韵,可这些复制品,都恢复了原作最初的色泽,简直整旧如新。从利用价值来说,已称得上"真迹一等"。
有业内人士指出,高仿艺术品代表复制技术的顶级水准,除了画家本人往往很难分辨。
而在现实中,也会遇到这样问题...
很多人会赞美梵高用色之美丽,但当你在网络上搜索梵高的名作《星空》时,得到了如下结果:
好了现在请告诉我该赞美,或者相信哪一幅的颜色呢?
可见最大的问题在于失真,图片对于原作的还原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我们不能从图像上去获取原作的准确信息。
尽管艺术作品复制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其艺术欣赏价值,但不可否认,复制品会丢失原作的大量艺术信息:绘画作品的材质、肌理、厚度(甚至气味……)等要素,是图片无法复制的。
即使是同样一张画,在不同的品牌的电脑显示器上都会有不同的色彩显示,做设计的朋友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一家色彩还原比较好的印刷工坊来印制产品,这都体现了在专业领域内不同印刷品,显示产品之间的色彩差别都是肉眼可见并有切实影响的。
如果比喻的话,应该是普通影像制品和高保真音像制品和现场音乐会之间的差距,再言之,不同的指挥家,乐团,乐手演奏同一个曲目时,也都会有可被感知的差别,也造成了古典乐发烧友对某个指挥家,乐团或者乐手的执着喜好。”
可以这么说,图片对原作色彩的还原度的要求根据观者个人观察目的不同而变化,但问题在于浏览图片确实会失去观察原作可以得到的色彩体验,并且,在没有视觉经验的前提下,观众又如何判断到底哪一张图片的颜色更接近原作呢?
在1990年时,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用176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纽曼(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作品《火之声》,这幅作品长如上这个样子。
加拿大人民经过了跟你一样的瞠目结舌之后愤怒了,他们在媒体上质问国家美术馆为什么拿纳税人176万美元去购买这样一幅儿童都可以画出的作品,当时的媒体上出现了这样的讽刺漫画:
现在不论这幅作品是否值得这个价格,这件事有趣在于,其实这幅作品在1988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刚刚建成之后就被借来挂在了美术馆的大厅,而两年间没有任何参观者质疑这样一幅作品,甚至他们非常理解这幅作品的优点,简明大方现代艺术作品,两方的深蓝色将中间的红色烘托得明艳夺目,与国家美术馆现代性的风格也搭配地和谐而统一。
虽然这件事之后一直有争论,就像抽象表现主义整体都让人充满了疑问一样,但当人们站在作品前时的心里感受和拿着小小的作品图片时的心里感受一定有着巨大差别,图片给人带来的感受一定受到尺寸的限制。
再例如伦勃朗的代表作《夜巡》,你如果先前不知道这幅画,一定不会注意到它,因为图片的力量实在太微弱了,《夜巡》实际有多大呢:
如果你是路过这样一件作品,艺术的力量必然会让你停下脚步定睛观看。
最为著名的蒙娜丽莎或许是作品图与原作给人反差最大的名作了,请看——
蒙娜丽莎
列奥纳多·达·芬奇
油画 77×53cm
法国 卢浮宫藏
所以原作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图片无法替代的,而艺术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却常主要来自于作品对他视觉体验上的感动。
印联责编: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