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资讯】来自中国生态环境部的消息显示,我国自1991年加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已经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一半以上。保护臭氧层,认真在行动。
对于很多人来说,提到臭氧想到的就是地球上空臭氧漏洞,抵挡太阳辐射的屏障,或者是水处理行业以及废气处理行业中很受市场欢迎的臭氧消毒设备。那么,人们对于臭氧污染又了解多少呢?
一面在保护,一面在防治,臭氧的“两幅面孔”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臭氧污染是由人为活动产生的氮氧化合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二次污染类型。
在强太阳光辐射下,臭氧污染往往更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夏季各大城市要积极部署臭氧防治措施。由于臭氧污染来源于二次反应,其反应物质又多源自机动车废气、工业废气等,种类繁多、成因复杂,所以是全世界污染治理的难题。
我国近年来也有不少城市出现臭氧污染超越PM2.5成为首要污染物的现象,因此对臭氧污染的防治颇为重视。总的来说,臭氧污染防治需要在其来源和成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也需要有系统性规划。
强化人们对臭氧污染的认知是必要的,对于臭氧污染会造成的生态威胁和健康威胁都要有更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强化臭氧污染防治的意识,或主动减排,或监督污染企业,或加大自身防护。
同时,从源头阻止二次反应生成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防治臭氧污染的方式。法国巴黎在夏季高温最盛的几天就曾采取过严格的交通管制措施,机动车环保标签等级4和5,没有贴环保标签的汽车都不允许上路。
不论从哪个方面看,这种交通管制都相当严格了,而我国的错峰生产、燃油车限行其实也有类似的作用。现在,交通要道扬尘监测,大力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进行“散乱污”企业排查,加强工业废气排放自检测和常规监管等工作都在层层落实中。
另一方面,臭氧防治需要多管齐下,因地制宜。对移动排放源更偏重一些,还是对工业排放区监管更严格一些,对于产业结构、经济条件、交通体系、能源利用比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的城市来说没有一致的模板。
唯一相同的是,“重拳”出击保蓝天。对症下药是上策,联防联控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高效工作,从信息平台的资讯共享,到多部门的联合督查,到区域治理的联合统一,到对整改的层层问责等等,环环相扣。
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博士迪特·施韦拉就曾表示,欧盟在VOCs排放的控制上有很多的可借鉴之处。而治理臭氧污染需要建立监测和数据共享机制,做好臭氧污染预警,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结合,来解决这个区域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