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资讯】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从产品驱动到服务驱动,是企业必须要做的转变。
1.
用服务提升10倍营业额
这两年有一个关键词很火:消费升级。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消费市场一直在追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想为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某种变化正在发生,认为我们需要“升级”。但“升级”的方向在哪里?目标在哪里?是要求我们的互联网企业超越硅谷,还是我们的精密工业超过德国,抑或是我们的“工匠精神”超过日本?
在我们大谈特谈“消费升级”的当下,我们的企业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没有足以支撑这种升级的企业战略。
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方向被我们忽略了——消费背后的服务升级。产品的创新与迭代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为它需要科技、研发等一系列“硬功”的支撑,但服务的优化和提升却不需要。如果具备了服务的意识,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服务升级”所能带来的附加值将是惊人的。
君不见,美国的服务业早已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半,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也依靠优质的服务创造了大量的外汇。而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如果能进行一场服务的升级和革命,将改变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实业经济也将迎来它的第二春。
2.
从产品驱动到服务驱动
当下的商业形势已跳出了简单的产品驱动,也走过了靠价格血拼的红海时代。如果两家企业的产品、实力、品牌、技术、人员都没有什么差异,那么顾客为什么要选择你?即便你的产品质量或价格与同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能保证可以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服务驱动”型的企业开始显露出其优势。
将产品纳入服务体系的范畴,意味着一种商业模式的深刻转变:核心产品的特性、价格、产品形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但仅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想成功,还必须向顾客提供完整和富有创新性的服务解决方案,而这种服务的模式必须基于与顾客保持长期关系。
在服务精神的指引下,企业的顾客战略也必须进行思路的转变。传统的企业营销思路是来源于工业的逻辑,即价值产生于“交换”:企业生产产品(价值),然后将其成果传递给顾客。而“服务战略”却将顾客纳入价值体系,认为价值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顾客在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与商户一起创造出来的。
两种不同的观念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营销思路:传统战略将顾客当作需要被征服的对象,试图说服顾客做出付费的决定;而“服务战略”将顾客视为一种资源,一种创造价值的资源,企业是在和顾客合作的过程中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他们的要求并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说,商业的本质是建立企业与顾客的一致利益。
如今,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这更多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多基础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梳理清楚,比如何谓服务精神,服务精神的内核是什么,优质服务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实现高标准的服务,以及如何平衡人力投入和服务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所探讨的服务精神仍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当我们讨论“服务精神”的时候,我们在谈论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维方式、运营方向和管理方法。在大家的眼睛都盯着执行力、互联网思维、共享经济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从“服务精神”的视角去进行变革,这样才能避免被未来消费升级的大浪潮拍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