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资讯】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视员工为企业的第一财富,从员工进入企业第一天便提供持续不断的培训,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并提出“造物先造人”的立企理念。
1929年,大萧条席卷全球,当时仅有300人的松下电器也深陷其中。
企业风雨飘摇之际,总裁松下幸之助体恤员工的艰辛,实施“不解雇、工资照发”政策,赢得了广大员工的心,结果松下电器不但安然度过大萧条,还在原有规模上有所发展。
松下幸之助结合这次危机,深入思考了“企业使命”问题,并于1932年提出了“实业人的使命就是使整个社会脱贫致富”的结论,立志通过把“贵重的生活物资像自来水一样无穷无尽地供应给全社会”来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
他非常看重自己得到的这种认知,把获得这种认知的1932年定义为“创业知命第一年”,并开展纪念活动,说服员工接受他“社会使命至上”的价值观。
再观当下,松下电器管理层背离了企业对员工曾经“终身雇用”的承诺,每遇危机便大开裁员之门,视职工为企业的经营负担,使企业内部人心涣散,自然无法形成共度难关的合力。
文化不是想砍就能砍的
在企业发展风调雨顺的时候,不少企业把文化建设当作锦上添花的事;而当遭遇外部危机时,又有人认为文化无法直接提升业绩,而最先被砍掉;其实,这是陷入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误区,我们有必要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进行厘清。
企业文化并非孤立存在,它存活于人们的心中,体现在制度、行为和物质环境中,企业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是员工、客户对企业最真实性格的直观认知。任何完善的制度、流程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工具的有效实施,都必须以团队成员的观念转变和思想统一为前提。
正如岩谷英昭所指出的,如今要想扳回日本家电企业大败局,并不需要花拳绣腿的招式,重新拾回松下老先生的核心理念,重温老先生待人处事的宽厚之风,从跌倒处爬起来,仍能治愈日本家电业的沉疴旧疾,日本家电企业仍有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