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资讯】二十多年前,有准备的股民成就了中国最早的牛市;十几年前,有准备的互联网人成就了中国的电商帝国;那么今天,有准备的广告人,该抓住怎么样的趋势?
首先,来思考下2017最火的关键词是什么,第一反应是“共享经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用于在互联网寻找客户,大数据用于在互联网定位客户,而人工智能则用于在互联网培养客户。并称为今年的“互联网三剑客”,可见,现今的市场热点是始终以围绕互联网为中心运转的技术展开,谁能抓住互联网的趋势,就像雷军所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谈及互联网经济,我们更多的是被其数据所震惊,像前段时间,天猫双11单日交易额就突破了1682亿,相当于国内93%的房地产企业今年10个月的销售额,其中移动端占比90%,华尔街以及国外媒体将其戏称为“东方的神秘力量”,让我们不由的感叹互联网产业那疯狂的卷钱能力。那么,现在我们通过2017年的大数据分析,看看未来互联网的趋势在哪?
移动互联网将占尽大半江山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有着直观的区别,传统互联网只能在PC等定点设备发挥作用,获取信息。而移动互联网则是基于手机等智能便携设备产生连接,具有快速性与便捷性,因此移动互联网相比传统互联网有着更强的拓展潜力和覆盖率。
据大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为55.0%和36.5%;而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更是只有28.7%;电视上网使用率也只有26.7%。
然而,移动端网民的规模却暴增到了7.24亿,这意味着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已经高达96.3%,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信号,通过这个数据表明:人们更愿意使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网,而传统的PC互联网用户将会渐渐萎缩。
移动端比PC端更易适应需求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很简单,移动互联网可以有效的放大需求,比如移动端平时较为常用的“外卖”、“地图”、“资讯”等等APP,这些移动端程序可以很轻易的找到用户的需求,同时通过手机的便携性,24小时随时随地的发挥效力,使得用户越来越依赖于移动平台,过去在传统电脑端能够做的事情,能够做的生意,现在基本上全部通过手机手机实现,而且更加方便,同时手机还可以按用户的使用习惯,结合大数据,定点广告,放大用户的需求,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于是就形成了今天如此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数。未来能发展大经济的,一定是能抓住移动互联红利的人。
大数据对比:4大不可被低估的“趋势信号”
1、增长最快的是线上购物
2017年电商市场增长幅度超过了40%,达到了41.6%;由于抓住了红利期,使得阿里巴巴的市值更是冲上4000亿美金,短短几个月涨幅高达70%,全球的经济学家、投资者都为之所震惊,能有如此增长速度,也只有互联网企业能做到了。
2、二维码应用迅速占领市场
据2017年初数据统计,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为58%,而二维码作为智能手机的专属标志之一,由于其传播的特殊性,可作用于虚拟网页上,也可以打印在实物上,大大方便了日常工作生活,这也使得广告商家对于二维码尤其青睐,从玄乎其玄的“营销概念”到脚踏实地的“落地应用”,可能一个二维码就足以担此重任,二维码伴随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作为大众需要,商家必备的技术应用,迅速占领市场自然不在话下。
3、共享经济的异军突起
截至2017年中旬,公共服务类各细分领域应用用户规模均有所增长,在线教育、网约出租车、网约专车或快车和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4亿、2.78亿、2.17亿和1.06亿。在线教育市场、共享汽车、单车等等共享经济都在迅速的发展。
2017年,普通人们对于新鲜事物、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过去,特别是服务于普通民众的便民服务!跟自己息息相关的产品,服务。
4、现金钱包正慢慢消失
据央行公布的2016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支付业务共发生257.1亿笔,同比增长85.82%,结算金额超过157.55万亿元。
再看看对比中央公布的报告:截止到2017年6月,线下手机支付使用次数已经全面超过了使用现金付款的次数,网民在超市、便利店等线下实体店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次数以及在其他线下购物时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比例已经达到了61.6%,而使用现金付款的比例只剩下了38.4%。
出门不带钱包,在中国率先实现
随着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普及,相信这一个数字、比例还将持续扩大,纸币、钞票、银行卡等过去的支付手段,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经济,正慢慢成为经济活动的集中点,谁能率先在手机端独树一帜,把二维码吃透用好,就意味着把未来紧紧的抓在手里。
未来属于有准备的广告人
从几年前提出的“互联网+”到今年的“5新”,都是在讲的互联网思维,就是通过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力量,把那些原本可能八竿子打不着的产业有计划性的互联在一起,共同发挥热量,使得各个产业有了更广的延展性和生命力,让各个行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全新玩法。
每个人都可以在通过一系列可落地的工具,实现自己的“互联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