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网讯】传统媒体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发达国家的传统媒体发展较早,因此也比国内媒体更早遭遇寒冬。当网络、移动设备愈发普及后,国外媒体的生存环境催生了新类型的媒体网站,不少传统媒体纷纷去纸媒化,在报道方式上进行转型。
Buzzfeed:先做网站 后做新闻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关于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营收数据的更新,最近一次更新在2013年12月4日,当天彭博社报道,两位了解公司财务的人士预测,BuzzFeed在2014年的营业收入将高达1.2亿美元。
Buzzfeed的成长速度常常超过预期。有消息称,2013年中期,公司曾预计全年收入为4000万美元,但这个数字在下半年的运营中被很快超越。
Buzzfeed不算是做新闻起家,自从依靠用户提供分享有趣的内容获取初步声誉后,工作人员开始重视原创内容并以此吸引用户。在Buzzfeed网站自身的热度排行榜上,最受欢迎的文章类别就是盘点类,此外娱乐消息也大行其道。它曾被揶揄为专门兜售动物萌态内容的网站,即使现在,Buzzfeed的大部分内容也很难称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新闻。
(Buzzfeed的网站首页看起来甚至有点凌乱,突出了网络快餐文化的元素,虽然“News”的标签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不过最受网友欢迎的还是娱乐类文章。)
接着,Buzzfeed有意识地向严肃的新闻报道,开始招募媒体从业人员入职。强大的盈利能力,是Buzzfeed富庶的资源。拥有金钱和访问量,它可以用多种方式让自己跻身优良的新闻媒体之列。
另一个成功者是《赫芬顿邮报》。该媒体号称“第一网络大报”。2011年,美国在线(AOL)花3.15亿美元收购这家媒体。由于《赫芬顿邮报》是由政治博客转型而来,比Buzzfeed在初期定位上更符合严肃新闻的需求,因此《赫》报在转型上的阻力更小。在收购之后,《赫》报创始人、总裁、总编阿里安娜•赫芬顿坦言,充足的资金注入,使《赫芬顿邮报》有资源雇用记者、撰写严肃的独家新闻。
《赫芬顿邮报》在2012年拿到了普利策新闻奖国家报道奖,这是第一家拿到普利策奖的网络媒体,此时距离该报创办过去了6年。
这两个网站在新媒体时代异军突起,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外国媒体生态环境的突变为新生力量提供了生存空间,后入场竞争的媒体迅速攻城圈地,赢得发展空间。与转型困难的传统媒体相比,这似乎是后发优势,但后发优势的实质还是在技术革命之后,两家媒体以适应环境的姿态先利用技术红利,因而获得先发优势。
传统媒体的冬天,在国外更早来临
传统媒体去纸媒化的风潮率先在国外出现。面对新时代的变革和新型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在盈利能力上遭遇了衰退。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款iPhone手机,开启智能手机的时代。同手机相配套,2007年以后,移动网络制式从2G逐步过渡到4G。终端和媒介都在进化,这极大侵蚀了平面媒体的受众。一方面,类似纽约时报媒体集团的传统媒体,发现自己的广告和发行营收持续下降,另一方面谷歌的广告收入逐年上涨——据预测,2013年谷歌的广告营收能超美国所有纸质媒体营收总和。
当读者可很容易地利用手头的移动设备获得讯息时,平面媒体的印刷和发行成本就越来越显得多余。尤其是,平面媒体给读者提供的是整块化筛选好的新闻,而读者可在网络上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碎片化新闻,网络的普及也让“媒体决定内容”的模式转向“读者决定内容”。
面对变化和成本压力,媒体的应对方式之一就是抛弃平面转向网络。早有统计显示,阅读数字报纸所增加的读者数,足以弥补报纸印量减少而失去的读者数。而一些老牌媒体干脆停掉平面媒体的业务,转向数字平台,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新闻周刊》等,这样的应对方式也“西风东渐”,为中国一些媒体效仿。这种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2013年,《纽约时报》数字订阅收入首超数字广告。
可是,对这些传统媒体而言,现在所在做的业务已是在效仿Buzzfeed和《赫芬顿邮报》的模式。媒体停掉平面版,将内容全部通过网络呈现,这几乎是《赫芬顿邮报》的起步点。2014年1月10日,《纽约时报》网络版进行近8年来的第一次改版,据报道,改版后《纽约时报》网络版迎来“原生广告”。所谓“原生广告”,也就是由赞助商付费,按照记者报道的体例撰写,用特殊颜色标注并出现在页面上的文章。这一模式虽遭到争议,可不得不说,这就是Buzzfeed成功使用多年的盈利模式。
传统媒体去纸媒化转战网络,在方式上看起来更像是杂糅,将别人试验成功的商业模式搬到自己的平台。这既是无可奈何,可也顺应大势。对网媒而言,没有平面产品在思路和成本上的拖累,可更快地适应新媒体的网络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迎接“全媒体”到来
如果传统媒体的自我革命只是扔掉纸媒,把文章搬到网络上,这样的革命更像是逃避,而不是创新。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换个思路和模式做新闻,网络媒体才不会变成屏幕上的纸媒。
1909年,美国《华盛顿邮报》就推出过类似的交互式地图新闻《美国的最高机密》。由于这类新闻投入巨大,收效一般,在20世纪的媒体发展中,这一模式并没有延续下去。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可以在便捷的网络环境下得以重新实现。
早在2010年,《卫报》就以谷歌地图为底板,将伊拉克战争中所有人员伤亡情况均标注于地图之上,这样的简单方式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平铺直叙地展现事实却产生煽情效果。2011年,通过Flash技术,《卫报》将英国骚乱事件用时间轴的方式统一整合,读者可点击事件图标知晓更详细内容。通过拉动时间轴,读者可直观看到整起骚乱怎样从托特纳姆逐步蔓延到其他地区。
这样的处理方式核心思想是将新闻可视化,在有限空间内呈现更详尽信息。以骚乱事件的时间轴报道为例,互联网首先提供Flash技术帮助《卫报》搭建起这个模型,而互联网的页面资源是无限的,这允许《卫报》将地图点上的每个事件都链接到相关报道页面,并且页面中包含视频、嵌入地图等多媒体信息。这一点,报纸就无法做到。
2012年12月,《纽约时报》在网站上发布10个月前一起雪崩事件的深度调查。同样利用先进的图文交互方式,随着读者的鼠标在页面上滚动,每一屏呈现的内容也不断变化,读者可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在页面工程师的“引领”下在地图上看到每名登山者的行进路径。配合多媒体形式,读者身临其境地体验这次雪崩,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闻阅读体验。
资深科技记者欧姆•马利克认为,这种模式意味着绝佳的良机,在这个BuzzFeed和《赫芬顿邮报》等新秀媒体崛起的时代,处于劣势的传统新闻机构更需把握机会。
不过,这个模式还有争议,尤其是在受众宽度和收益成本上。有媒体人质疑点击率拉动的点击量收益能否填补巨大的采访和开发成本。可是传统媒体从业者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新型方式虽然成本不菲,但它最终不是在单一项目上,而是在整块的业务中实现盈利。
不论结果如何,亲历多年生存环境变化的西方发达媒体都在尝试变革,这是不争的共识。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