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印联传媒–快印营销

阿里黑科技布局无人超市,亚马逊吓得一身冷汗!

时间:2017-07-10 10:20:51来源:印联传媒

印联传媒资讯】杭州无人超市出现在我们视线中,这一次的玩家是阿里巴巴的马云。


提前体验了一把阿里无人店“淘咖啡”,虽然叫“淘咖啡”,实际上也是综合型的小型零售超市,整个购物流程非常简单:进店前,先打开手机,用支付宝扫二维码绑定支付宝账户,并授权小额代扣(每天每人上限 5000 块),完成后用手机扫码过闸机。这时候就能进店挑选商品,和平时逛商场一样,当你挑好物品后,可以拿在手里,或放在购物袋里,甚至直接放进随身背的包里。


在“淘咖啡”的出口,有一个预设的玻璃通道,当你要通过时,系统会对你买到的东西进行结算,然后你只管出门,需要知道花了多钱的话,手机会收到推送信息,包括了购物清单以及扣款总额。



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曝光,拿了就走!


第一步:扫码通过闸机


第二步:选购商品


最后一步就是支付。


当你拿着商品离开时,必须要经过两道“结算门",也可以叫“剁手门"。


第一道门:感应你即将离店的信息,并自动开启。


第二道门:这才是最关键的一道门,当你走到第二道门之时,屏幕会显示“商品正在识别中”,马上再显示“商品正在支付中”,自动扣款,大门开启。


出来了……剁手完成。因为没人收钱,没掏手机,没掏钱包,所以没任何感觉。


这时候,手机提示收到一条淘宝推送,点开一看——


剁手于无形之中!!!!!


想浑水摸鱼?不可能!



工程师们做了一次内测,把多种“浑水摸鱼”的场景在店里测试,例如把商品放进书包里、塞进裤兜里;多人拥挤在一个货柜前抢爆款;戴墨镜;戴墨镜+戴帽子……


测试结果显示,基本都能识别,并自动扣款。也就是说,那些想戴墨镜或口罩,把商品放进口袋悄悄拿走的人,可以醒醒了。


那我在里面随便吃喝,破坏货品?不可能!


整个店内装着不少的摄像头。


根据分析,这个无人超市可能有以下几项黑科技。


1、骨骼分析


据了解,"淘咖啡"面积 200 平方米,内部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同时在店人数 50 人基本没问题。


蚂蚁金服的工程师介绍说,"淘咖啡"在物联网支付方案用的是多模态识别,即计算机视觉叠加传感器感应。


这两项技术方案运用的权重比例,蚂蚁方面没有透露。对此我试着做了一些猜想:


首先,多模态生物识别是指整合或融合两种及两种以上生物识别特征,利用多重生物识别技术的独特优势,这其中就包括了人脸、指纹、虹膜甚至是骨骼分析等方式。通过多种技术+数据分析,能够使认证和识别过程更加精准、安全。


而如果说计算机视觉技术用的权重更大,那么有可能是用了人脸识别+骨骼分析的技术。人脸识别大家都已经比较了解了,手机上也有不少应用都会用到,我们不妨看看为什么可能会有骨骼分析技术吧。


简单来说,骨骼分析就是在摄像头眼中,在超市里走过来走过去的,只是一堆堆骨头,骨头之间再怎么叠加、交叉,基本还是可以被识别出来哪根骨头是谁的,这对于保证多人同时在店购物的识别精准度,起到重要作用。


而之所以推测骨骼分析,不是现阶段较成熟的图像分割技术(即把捕捉对象的边缘分割出来,从而去识别对象的行为),是因为后者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店里人数一多,摄像头就容易抓瞎:假如十几个人同时在抢购同一款商品;或者几个人手交叉着去拿各自想要的商品,对图像分割来说,非常容易出现混乱。


所以,假如"淘咖啡"能够同时允许 50 人在店内活动的话,图像分割技术确实不如骨骼分析来的靠谱,也许就是包括了人脸识别+骨骼分析这两种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2、眼动追踪


在逛"淘咖啡"时,工人还在现场布置天花板上方的摄像头和传感器,根据摄像头数量和摆放位置,我推测"淘咖啡"店还叠加了眼动追踪系统。


"眼动追踪"可能会让一些人想起来当年在三星手机上,那个根据人眼动作来自动浏览手机内容的功能,不过当时那项技术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所以后来也在三星的机型中取消了这个功能。


但之所以推测"淘咖啡"会有这样的系统,是因为它可以捕捉两个维度的信息:


一是店内,包括店内的实时热力图:客人最喜欢走哪条路线,哪个货架的客流量最密集,哪个货架人流停留的时间最长,哪个货架比较冷清等等。


第二是用户,比如甜品货架前的客人男女比例如何,平均体型偏胖还是偏瘦;客人站在货架前,眼睛最习惯首先往哪里看(以推算出货架真正的黄金位置)。


实际上之所以这么推测,也是因为在物体识别领域,计算机视觉普遍被认为是识别人与商品的未来主流方向,我们曾经介绍过的 Amazon Go 就是一个典范。阿里在这个方向上显然也是很有想法,"淘咖啡"公测前不久,阿里宣布负责 Amazon Go 首席科学家任晓枫加盟,巧合中有必然。


虽说"无人超市"这样的事在长期以来一直是停留在愚人节科技玩笑里的存在,甚至在去年 Amazon 宣布 Amazon Go 后,仍有一部分声音认为它的噱头大过实际效果。但去年到今年不少朝这个方向努力的公司都有了进展,我想,待技术成熟落地之日,再来看现在,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


印联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