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内容摘要】线装、包背装等传统图书装帧形式作为中国独有的工艺,能否实现标准化的建设,为行业发展制定出一个标准很有必要。
“任何传统工艺在保持传统特色基础上,如果能借助于现代的一些设备和技术,也是可以做一些突破的。有些包括形式、基本概念在内的必需条件是不能改变的,但有些能改变的,印刷业也要与时俱进。
这家宣纸古籍印厂在传承传统工艺时有改变,也有坚守,体现在现代设备的运用与手工工艺的保留上,注重效率提高,也留存宣纸古籍味道。
新世纪做新善本
“我希望后人在翻看我们的书时,能了解到这是一家公司在21世纪初印制的。”付双全一直强调三希堂藏书的新善本概念:“在遵循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做两方面的突破,一是内容上的突破,策划推出一些当代有价值的作品,如范曾的画册、《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传统纸质出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在附加值上做文章;二是敢于采用当代的一些装帧材料、装帧工艺、设计元素和审美元素。”
在提出新善本概念的同时,付双全介绍了在印刷过程中对于现代印刷技术、设备的采用。“过去的宣纸彩印一般用单色机套印的工艺,在往宣纸上套印的过程中,会出现套印不准的问题,前三个套色很准,最后一个套色偏了,等于前功尽弃。这样效率很低、宣纸损耗比较大,成品率很低,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宣纸透气,在印刷时不容易被吸起来,可以通过一些小研究来实现宣纸在海德堡、小森等的现代设备上印刷。例如,通过裱纸让宣纸能在机器上‘走起来’,根据油墨的水性特制适合宣纸印刷的油墨等。直接四色印刷后画面层次与色彩都能得到很好地体现。”
老味道用纯手工
记者在印厂发现,装订车间员工最多,折页组、配页组、包面组、裁切组等全流程下来,足足有一百余人。不禁让人思考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古籍装订环节有可能实现机械化的突破吗?付双全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影响宣纸古籍装订手工操作的两个因素,其中能否实现机器折页,很大部分取决于纸张:“一些印刷厂家使用机器生产的宣纸进行印刷,机宣比较硬,可以像胶版纸一样通过机器实现折页,但手工宣纸最大特性就在于纸张不规则和厚薄不均,很难实现机器折页。”
另外一点则在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很多古籍印刷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做古籍善本的再造,要完全按照过去的原本面貌去体现。过去大部分古籍都是用雕版印刷,而手工雕版的版框各方面都是有变化、不规则的。要实现机器加工,所有东西必须一致才可以,因为机器就是一个指令。作为善本再造古籍影印时,版框都不太一致,要达到仿真的效果,这时候就要靠人工去实现,根据版框情况人工加工,更接近原貌的风格。我们做过很多种尝试,最终,除了裁切环节外,其他所有环节都遵循于古籍线装书传统的装订工艺来做。”
在谈到纸张与统一标准缺乏两个核心问题时,付双全反复强调了宣纸古籍的味道与感觉:“我的观点还是要尽可能保持传统的装订工艺,这就好像手擀面和机器压的面,表面上看一样,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具体拿包背装图书的装订举例,三希堂的包背装古籍通常用手工打孔,工人用木槌将纸捻子(将纸搓在一起制成的呈现条状的东西)下进孔洞中,用纸捻子咬合孔洞使书页紧密装订:“一些印刷厂家在做包背装古籍时,用机器打孔,不下纸捻子,用线锁住,外面再包背,这就不是传统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已经穿线锁定、固定住了,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味道就不对了,古籍专家也不赞成这样去做古籍。”
人工成本与印装标准之思
人工成本上涨是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印刷企业也不例外。在装订环节有大量的人工投入,利润空间会不会受到影响?“我们也考虑过人工的问题。这样坚持的原因在于:第一,线装、包背装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装帧形式,企业有责任把它继承下去;第二,从传统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来讲,线装书等会有更好的市场,我们更看好未来的市场潜力;第三,线装书相对而言附加值比较高,如果管理到位、规范,效率提升,做好企业文化,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后实现劳动技能的提升,我相信,还是可以消化人工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个问题一定要从更积极的层面去理解。”付双全告诉记者。
作为线装、包背装等传统图书装帧形式的传承者,北京奥美内部有一套规范标准,规定了贴签条、穿线、打孔等多方面的细节问题。“作为中国独有的工艺,能否实现标准化的建设,为行业发展制定出一个标准很有必要。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