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摘要】电影《阿凡达》的上映引爆了人们对3D的热情,而且3D热潮并不仅仅局限在电影领域,在报刊杂志领域,一场新的3D大戏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拉开帷幕。
2010年3月9日3月9日比利时《最后一点钟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3D报纸,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效果。自从《最后一点钟报》的3D版取得成功之后,3D报刊的的浪潮便迅速席卷全球。4月,中国第一份3D报纸《十堰晚报》也横空出世。随后,《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安徽商报》、《每日商报》、《都市周报》、《扬子晚报》、《城市晚报》、《东方早报》、《芭莎男士》杂志等十多家报刊相继推出了各自的3D“盛宴”——号外、特刊、专刊、彩页或整报。
由此可见,国内媒体对3D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内容不可谓不丰富。那么在令人眼花缭乱的3D内容背后,到底什么是3D,它又是怎样实现的呢?
因为人的两只眼睛之间大概有5厘米左右的距离,因此两只眼睛看东西的角度会有微小的差距,而人的大脑就根据这一点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3D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利用技术手段使两只眼睛个则看到一侧的图像,从而是大脑产生立体感。
目前制作3D图片主要采用两种技术。一种是使用专门的3D照相机直接拍摄3D图片;一种是使用软件将平面的2D图片分离成不同角度的红蓝两张图片,然后把两张图片不完全套印在一起合成一张,实现3D效果。目前来看,国内出版的3D报刊都只对图片进行了立体化的处理,文字部分则保留了原来的平面效果。阅读的时候,只要戴上随报刊附赠的红蓝塑料镜片眼镜,与3D图片保持50厘米的距离,仔细观察5秒钟之后就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图片都变得生动立体、栩栩如生起来。
比如在《原味•广州》推出的3D世界杯号外中,梅西、C罗、鲁尼、卡卡等世界杯的球星仿佛就要从画面上冲下来一样;《每日商报》3D报纸中刊登的大幅房地产广告图片,在3D眼镜的配合下显现出明显的空间感,如果在观看时把脑袋轻轻地左右移动,作为背景的建筑物和作为前景的树木似乎也在随之移动,让人仿佛如身临其境般置身其中。
印联传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