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印联传媒–焦点关注

微信是人们用来维系情感的工具吗?

时间:2014-03-17 14:29:33来源:印联传媒

  【印联传媒网讯】微信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辅助工具,其所带来的改变,就是交流方式上的一种创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还是取决于自身的情感维系,与工具无关。至少微信的传播,甚至互动,都不是强制性的。你如果学会主动运用微信,那么它就是一个有效的工具;而如果你过度地依赖它,使之成为压倒性的交流工具,那么你就会有压迫感,甚至面对大量的信息浪潮而出现信息焦虑。

 


 

  你有微信吗?你有几个微信群?你有没有注册公众号?这年头,如果你没有用过微信,那么在很多人眼里你很OUT。而同时,同学群、朋友群、工作群,大量的刷屏,公众号、朋友圈,信息的泛滥,又是否会让你有一种信息过载的负重感?说实话,对于微信,很多人是又爱又恨,每天习惯性地刷着屏,却又诸多抱怨,甚至叫着“要逃离微信”。微信作为一种移动社交工具,其出现和普及,对人际传播、人际交往,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基于这样的社交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更近了还是远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主任周葆华有他的见解。在他看来,微信只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辅助工具,其带来的改变,就是交流方式上的一种创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还是取决于自身的情感维系,与工具无关。 ”

  “我们必须承认,微信是传播史上的创新,它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周葆华认为微信有三大优势,一是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在网络越来越通畅的今天,微信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频率和效率,几乎可以无缝地接入工作生活的各个时段;二是相比以往的各种传播工具,如电话、短信等,微信综合运用文字信息、网络音频和视频,使得这种传播,更接近于面对面,有助于维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是微信还具备公共传播性,而且是公共信息与私人传播相互交错。

  但周葆华觉得,这种新技术带来的传播与交流方式上的改进,仅限于形态上,并不触及人与人交流的本质。因为真正的交流和沟通,是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这跟技术没有必然联系。更何况,微信上的人际交往,也无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是更深层次的交流,信息符号也是最丰富的,除了文字能够表达的信息,还有手势、表情,甚至各种肢体动作,包括微信在内的各种网络传播方式,因为缺少了“在场感”,自然会损失掉很多信息。也因为此,“微信只是辅助交流,促进人际交往,但绝不可能取代面对面交流。 ”

  如今,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种人被称为“点赞狂人”,还有更多人患上了微信“依赖症”,这种种怪现象,在周葆华看来并非微信的错,根子还在于人。点赞其实是一种关系的维系,以前没有特别的事,你也不会特意跑去找一个你不怎么联系的人。而点赞比较容易,小行为却可以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或者说是一种存在感。从心理上来看,人们都是渴望交往的,但又不希望为了维系关系而负载过重,点赞或是入群,都是一种“轻”方式。但仅仅是维系关系而已,要真正加强沟通,增进情感,还需要微信互动之外的很多种方式。

  “人们对微信又爱又恨,这种心理可以理解。 ”周葆华表示,对于微信这种传播、交往的工具,人们更需要放对自己的位置。尽管微信的时间渗透性很强,已经让很多人的工作时间、私人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作为微信的使用者,还是有选择的权利的。至少微信的传播,甚至是互动,不是强制性的。你如果学会主动运用微信,那么它就是一个有效的工具;而如果你过度地依赖它,使之成为压倒性的交流工具,那么你就会有压迫感,甚至面对大量的信息浪潮而出现信息焦虑。

  周葆华坦陈自己也有许多微信群,同学群、专业群、学生群等等。 “每天也会有很多人通过微信和我交流,我对这些交流是有选择的。有些觉得不合适在这里交流的,我会建议面谈。比如有学生加了我,希望我在微信上对他的论文进行指导。但这种指导不是一句简单的文字回复就可以表述清楚的,需要不断地探讨,启发思想。在这件事上,我选择了拒绝微信交流。 ”周葆华说,类似于论文指导,或是其他各种“头脑风暴”,相对复杂的交流信息和内容,其实不太适合在微信平台上。相反,通知、知识的分享,以及信息的发布之类,却是微信比较有优势的传播内容。

  “总之,微信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你需要自己把握主动权。 ”周葆华说。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印联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