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内容摘要】据调查显示,今年3月以来,电子书阅读器的销量有所上升。尽管如此,掌控主要图书出版资源的传统图书出版社仍对数字出版持观望态度,这是电子书发展挥之不去的阴霾。
从“抢入”到“萧条”
2008-2010年间,中国电子书经历了高速发展和“暴利”阶段,国内电子阅读器“先驱”汉王科技电子阅读器的毛利率一度高达50.93%。在美好前景和良好盈利的诱惑下,不但传统的IT硬件生产商如爱国者、纽曼、索尼等闯入电子书行业,就连出版社和文学网站也相继加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读者出版集团、盛大文学等都推出自己的阅读器。
然而,从“抢入”到“萧条”,市场的转变犹如孩子的脸。2011年4月,汉王科技一季度财报亏损,国内电子书的泡沫随之破灭。自此,曾经蜂拥而入的电子阅读器为苦守份额,陷入“价格战”的泥沼。
电子书卖出“白菜价”
目前电子书价格可以用“白菜价”来形容,多位受访者如是说。事实的确如此,记者浏览最大的电子书商当当网,最便宜的一本电子书售价仅0.97元。
据介绍,国际上,电子书约定俗成的底价是原定价的6折,在这60%中,运营商拿25%~30%,作者拿25%左右,出版方大约拿到15%。在美国,电子书的定价是纸质书的70%~95%,但国内目前只有25%。
出版社扯了电子书后腿
近期些微的回升只是对市场前期过于低迷的一种修正,业内人士断言,只要传统出版社不积极介入,电子书不可能真正发展。“很简单,内容掌控在传统出版社手中。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书始终是以内容为王。”
然而,传统出版社恰恰大多对电子出版持谨慎态度。
“最保守的人都会认为电子出版是一个趋势,但他们宁愿不培育这个市场。”盛大CEO侯小强如是说道。
理由很直白,“盈利模式不明、投入大、风险大、赚钱前景不明朗。”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包月阳介绍。
投入却不小。唐思东告诉记者,“传统出版社做数字出版,意味着重新建立行业基础。购置计算机、搭建网络平台、配套光纤网络,至少需要投入数百万元;另外,新的领域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员,仅以人力成本每人每年年薪20万元计,聘请10个人每年就需200万元。这些投入,除极少部分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外,都需要从纸质书的利润中获取,甚至透支未来的收益。”
不仅如此,电子书对纸质书销售还存在挤出效应。唐思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原销售量一万本的纸质书为例,假设同时提供电子书销售,卖出两千本,收益可能仅与卖100本纸质书相当。传统出版社销售电子书越多,出版社利润因之降低也越多,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能使用的资金也就越少。”
技术进步不可阻挡
如果说“白菜价”与出版社消极应对之间存在着“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关系,那么,“不尊重版权导致数字出版定价低,是不争的事实。
包月阳认为,中国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消长关系很难预料,一方面要看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看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如果版权保护没有质的飞跃,数字出版尤其是优质的数字出版资源发展就不会太快。
如同磁带出现后留声机的消失,CD出现后磁带逐步退出市场,MP3又逐渐取代CD一样,技术的进步总是不可预料且不可阻挡的。包月阳判断,在未来,电子书可能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选择,但是纸质书不可能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可能会有一天,纸质书只用来作为礼品,“我估计那是20年以后的事情。”
印联传媒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第187期印联培训分享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