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印联传媒–快印资讯/观察

欧美的有声书销售直线上升,纸质书籍何去何从?

时间:2014-10-17 11:01:08来源:印联传媒

  【印联传媒网讯】英国2013年有声书销售额为一亿两千六百万英镑,年增长6.8%。行业主要被大出版社把持,这些出版社掌握内容资源,录制有声书轻而易举。这种寡头局面近五年有所松动,越来越多的小公司进场,他们一般只有区区几部书的资源,尽管如此,还是令竞争加剧。

 


 

  欧美的有声书销售直线上升

  有声书,或许就是懒惰的人们为了平复内心的愧疚而发明的读书办法;或者因为现代人通勤路程延长,多了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可能是对于童年听大人讲故事的留恋;还有就是被朗读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说起美国的有声书,要回溯到1930年前后,那时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盲人协会为盲人读者设立了一个有声书籍的项目。到1970年,磁带的价格变得低廉,公共图书馆开始给读者提供有声书。2002年,CD成为了有声书的主要媒介,2008年占据了78%的有声书市场。至2011年,CD开始输给了数据下载,后者2013年已经占据有声书销售额的61%。

  拜科技进步所赐,美国有声书的销售直线上升。2007年市场上只有3073部作品的有声书,到2013年已经增加到两万部,全行业产值超过二十亿美元,而1997年只有四亿八千万美元。

  英国2013年有声书销售额为一亿两千六百万英镑,年增长6.8%。行业主要被大出版社把持,这些出版社掌握内容资源,录制有声书轻而易举。这种寡头局面近五年有所松动,越来越多的小公司进场,他们一般只有区区几部书的资源,尽管如此,还是令竞争加剧。

  在德国,有声书比电子书更受欢迎。在过去的十二个月,近五百万顾客买过有声书,占德国总人口的7%。目前有声书是德国零售业最热的一个类别,却完全不引人注目,就那么默默地火起来了。

  亚马逊有声书的制胜诀窍是各种媒介的自由切换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销有声书的平台是亚马逊旗下的Audible。这家公司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2012年的销售额增长达到33%。 他们已经出版了两万六千部有声书作品,还在以每月近一千部的数量增加着。

  Audible的制胜诀窍是各种媒介手段的自由切换。当你在亚马逊买了一本电子书,还能以折扣价买下它的有声书版本。你在Kindle阅读器上看了一本书的两章,再换到智能手机打开有声书app继续接着刚才看到的段落听,这种“无缝衔接”的同步技术非常方便读者利用白天和晚上不同的“碎片时间”。

  有声书吸引的多为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良好的成年人

  相对有声书诞生之初以盲人和老年人为对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有声书的拥趸。美国有声读物出版商协会(Audio Publishers Association,简称APA)有统计数字表明,有声书吸引的多为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良好的成年人。有声书听众比其他人花更多时间阅读印刷书籍,花较少时间看电视。

  美国有声书听众的平均年龄是51岁;平均年收入为七万六千美元;下载有声书听众的平均年龄为44岁,平均年收入八万四千美元。25-34岁的听众显示他们对下载有声书这种形式更为青睐。数码技术不仅改变了有声书的创造、包装、销售形式,也对消费方式有很大影响。

  在美国平均下载一部有声书的价格为20美元

  不同于早年间祖父祖母们喜欢借来听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集》,现在各种畅销书都加入了有声书的行列。只要纸书大卖的,有声书也往往卖得好。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有声书种类是悬疑和科幻。

  前些年,CD有声书价格是50美元左右,长篇小说100美元,所以听众往往愿意去图书馆借或是邮购租赁,听完返还。现在数码产品流行之后,由于制作成本下降,产量上升,价格变得低廉得多,短篇小说1.99美元,平均下载一部有声书的价格为20美元。

  前面提到的Audible于2008年被亚马逊收购,向超过百万的会员提供服务。它推出的收费计划一种是每个月14.95美元服务费,一个月一本书;另一种是年费229.50美元,听24本书。据Audible统计,它的会员人均每年听书17本。

  最近新出炉的形式是作家专门为有声书创作小说,或把经典作品改编为有声书小说。这种新体裁的小说全是对话、多角色,并加上背景音效,于是奥菲利亚和哈姆雷特都变得比以前欢快了些。有声书小说的创作和传统创作的技巧有不同,重复的字眼、无心的韵脚,通过朗读都变得比铅字要明显。长句、从句尽量少用,场景变换也得在开头特意加以说明以免把听众搞糊涂。

  有声书朗读者的报酬是成品每小时150到450美元,英国100-160英镑。好莱坞大明星和寻找机会的小演员包括戏剧学校的学生都对有声书这块绿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凯特·温斯莱特,安妮·海瑟薇,科林·菲尔斯,尼可·基德曼等等都加入到朗读者的行列中来。事实上,通过声音对角色进行创作,这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一门艺术。朗读赋予书中人物以生命,和文字相比有着迥然不同而又强大的魅力。有的作家听到自己小说的有声书版后惊讶地发现,那简直像是别人写的作品。

  在美国有声书可以通过图书馆免费借阅

  在美国免费获得有声书的途径主要是图书馆,那里除了老式的磁带,方兴未艾的CD之外,还有网络下载功能。数码版本的一周后自动从你的手机上删除,如果没听完可以重新借,点开就从你上次听到的地方继续播放。至于CD,还可以由得读者自行拷贝,没有限制。

  此外,美国也有很多朗读爱好者自制有声书供免费下载。我曾去这样的网站查过,只有一部女声朗读的《论语》,因为是古文,所以即便是古代先贤的智慧闪光,变成有声书,也变得“呕哑啁哳难为听”。这说明有声书的内容有特殊性,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朗读。

  有声书成为出版界的新宠,带动了一条产业链

  曾几何时,出版社在决定要不要买下某本书的有声版权时都选择不买,或者无偿购买,买了也不会用。如今,有声书已经从几年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变成出版界的新宠,盘活了产业链上的无数工作岗位。

  Audible两年前建立了“有声书创作交换平台”,简称ACX。朗读者和录音工作室可以注册并上传自己的作品小样,版权持有人可以付费雇朗读者或制作人,也可以用赢利后分账的方式避免预付款。它把作家、出版商、代理商、工作室、朗读者集中在一起,共同创作完成有声读物。

  科技的推陈出新给生活带来变化,也摧毁传统。钢笔取代了毛笔,键盘又取代了钢笔;磁带把唱片赶到角落,又被CD打败;电影挤占了舞台戏剧的空间,却被在线视频夺去观众;电子书给纸质书带来威胁。到了有声书这里却成了例外,它唤起人们对文学的兴趣,并给广播剧、朗诵包括读书等“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生命。只不过,书之所以是书,顾名思义,印在纸上的才是书。当它变成声音和电子比特,或许就应该换个名字,就叫它做故事吧。

  个案:制作一部有声书

  三年前,在北美华人网站任有声书论坛版主的时候,第一次制作了有声书——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四十分钟的故事,录了三个小时。后期音效加了十几处,开门关门声、高跟鞋走路声、放浪形骸的笑声,萨克斯管的音乐声。最得意的是需要一段寺庙背景的音效,从美国网上找不到,最后只找到一个教堂钟声的样本能用,可只有一声。先用loop duplicate变成敲三下,又另找了一声清脆的钟声放在最后,结果恰巧是在我把“金大班听了这话心里一寒”这句念完,钟声“铛”地响起,有当头棒喝的效果,让人陶醉至今。

  自制有声书,只需要一个音频处理软件(比如Cool Edit Pro)、 一个耳麦、一个安静的房间。背景音效可从网上找。当然如果追求起器材的高大上,那就没有止境了。但说到底,朗读者的经验、技巧乃至生活阅历,是有声书的核心部分。

  旅美作家张辛欣去年出版了有声童书《拍花子和俏女孩》,她在自己位于亚特兰大的家中地下室亲自写、画、朗读、制作。作家朗读自己的作品,背景上悠长的老北京叫卖,都给这本书增添了印刷品所不具备的趣味。她认为,有声书源远流长,从荷马史诗开始就是通过有声吟唱讲故事的。沉默的文字是无声的旋律,读者不是都有旋律感,旋律感属于某些读者,所谓“知音”。也不是所有书都适合全部念出来,要像做剧本一样删节,朗诵者需要受过专业训练。她认为,“这样一个貌似传统阅读的‘末日’里,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让阅读实现一次‘新生’。而最有趣的是,做数码书反过来还有可能推进传统出版。”

  有钟情于文字书籍的人怀疑听书并同时开车、洗菜、跑步,不能和安静地坐着读书媲美。有些作家认为有声书让人们越来越缺乏耐心专注地读书的能力。《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尼克拉斯·卡尔对有声书作评价道,“如果我们习惯了阅读是一种次要的活动,只有在干别的事的同时才能捎带着阅读,那么我们就丧失了最深刻和最重要的阅读。”

  对于这样的“控诉”和争论,Audible出资在鲁格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开展了认知心理研究,专门测试纯读、纯听、边听边读并来回转换这几种形式下大脑活动的迹象。目前研究尚在进行中,但据Audible的首席科学家居·斯特利宣布,他们之前的研究表明听书比阅读更容易让人专注投入,这一点对男性作用更加明显。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大店专访